老店铺文化站:马里士他区

img-fluid

“老店铺文化站”计划

“老店铺文化站”计划是国家文物局通过其属下博物馆、文物机构以及社区展馆与个别邻里的老店铺合作的项目,目的是为了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关系,并让人们认识和欣赏生活中擦身而过的历史文物。

在这项计划下,国家文物局与选定邻里内至少拥有30年历史的老字号店铺紧密合作,携手创设“小型博物馆“,展示各家店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店铺内的“小型博物馆“将通过店铺的历史文件、照片和文物,讲述店铺的故事。

国家文物局除了提供资金、策展支持和协助编制展品外,还会与店家合作协办座谈会、导览和学习坊等活动,并为店家提供机会参与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主要活动,如新加坡文化遗产节,以及各区内文物机构举办的文化节。

 

散发历史芳香的糕点: 龙发豆沙饼

Loong Fatt Tau Sar Piah

龙发豆沙饼店位于据说是马里士他路现存最古老的传统咖啡店,店前总是排着长长的人龙,人们排队购买店里的招牌豆沙饼,那是一种用绿豆沙做馅料的传统酥皮饼。然而,这家店在1948年开业的时候卖的是西式蛋糕。

龙发的创始人李蕃龍(1922-2018)从中国海南来到新加坡,最初做的是管家的工作,因此学会烘焙英式奶油泡芙和其他的甜点。1948年,他在这间单层店屋里开了家蛋糕兼咖啡店,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期间店铺生意兴隆。到了1970年代,生意逐渐慢下来,于是改而为烘焙豆沙饼。

如今的龙发豆沙饼店由李蕃龍的后人经营打理,店里师傅每天烘焙3,000至4,000个豆沙饼。豆沙饼的制作秘方不外传,但1970年代就开始在龙发打工的卢传美女士说,龙发用的是优质牛油,做出来的豆沙饼,饼皮更松脆,与饼皮较软的传统潮州风味豆沙饼不同。

多年来,这家店几经修葺,但店内原来的绿白墙砖,以及一些木制长椅和桌子都保留了下来。龙发的传统似乎永不过时,前来饱餐一顿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他们离开时也不忘带上一盒或多盒新鲜出炉的豆沙饼。

从巴刹摊位到餐馆:黎记海南鸡饭

Loy Kee Best Chicken Rice

超过25 年来,人们慕名来到街角这家海南鸡饭店,品尝肉汁四溢的鸡肉和香喷喷的鸡饭,蘸上点自制的蒜蓉辣椒酱和姜茸更是别具风味。然而,没几个人知道,远自1953年起,黎记就开始在马里士他一带售卖传统海南鸡饭。

黎记的创始人——黎汝恩(1920-2007)——在1940年代从海南来到新加坡,他的妻子郭汉梅随后也南来和他相会。1953年,夫妻俩在雷曼市场(现今的黄埔巴刹)开了个小摊位,售卖海南鸡饭以及鸡肉与猪肉粥。雷曼市场就位于当时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T)新建的雷曼住宅区(Rayman Estate)附近。

他们经营的摊位生意兴旺,夫妻俩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黎家最小的儿子黎才忠(James Loy)回忆说,他的父母经常在巴刹的摊位过夜,因为他们需要煮粥和准备鸡肉,好让一大清早上门的居民能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1970年代,雷曼住宅区(Rayman Estate)重新开发,改建为政府组屋,黎记的生意依然一片欣荣。

黎氏夫妇在1980年代退休,把生意传给了子女。今天,他们的大儿子黎才洪仍在黄埔巴刹经营家族的鸡饭摊位。1994年,小儿子黎才忠接管了这家老咖啡店,并改为黎记海南鸡饭餐馆。

海南风味:南洋咖啡粉厂

Lam Yeo Coffee Powder Factory

自1960年陈天降(1912-2008)开设这家店以来,大批喜爱本地优质咖啡的粉丝便蜂拥而至,购买南洋咖啡粉厂的咖啡豆。“Lam Yeo”是闽南话, 意即“南洋”,也就是指东南亚一带的地方。1950年代,陈天降曾是著名华文报《南洋商报》的副编辑,故此他选用了这个让人回味的名字作为店名。

陈天降曾在一家咖啡工厂当过一阵子的推销员,在1959年他开始从新闻业转行做咖啡粉生意。刚开始时,他开着小货车,挨家挨户地兜售自己亲手挑选的咖啡豆。生意上轨道之后,陈天降和妻子林祝治在1960年成立了南洋咖啡粉厂。

开业初期,南洋咖啡粉厂在店面出售10种特调咖啡粉,这些咖啡粉都是现磨现装,供上门的顾客选购,同时也供应全岛各地的咖啡店。陈天降还在邻近新加坡的区域寻找最好的咖啡豆,并在悉心烘焙后混合调配,所冲出来的咖啡口味为店铺赢得无数粉丝。

今天,陈天降的后人仍然继续提供深受老顾客喜爱的家传特调咖啡。不过,南洋咖啡粉厂也紧跟着时代步伐,提供来自巴西、埃塞俄比亚和哥伦比亚等国的美味特调咖啡,赢得了新一代咖啡爱好者的青睐。

烘焙传统风味:甜园西果面包店

Sweetlands Bread & Bakery

在1970年代,新加坡全国各地有将近200家传统面包店,但时至今天,这类面包店只剩下不到10家。1960年代开业的甜园西果面包店就是仅存的其中一家。它最初的店名为金吉面包店,曾为马里士他路一带以及其他地区的咖啡店供应面包。

原来的店主在2001年退休后,由黄奕兴(生于1956年)接手面包店,并把店名改为“甜园”。在黄先生的管理下,面包店扩大了客户群,其中包括新式食阁和现代化咖啡馆。这家面包店每天大约生产1,200条面包,其中有传统面包、法国长棍面包(尖头面包)和小圆面包。

面包店的店面人头攒动,面包师们忙着搓揉面团,使得面粉和酵母均匀分布。在烘烤面包之前,还要均匀地在烤盘上涂上一层油脂,以确保面团不会粘在烤盘上。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烤盘推进一个大型旋转烤箱内烘烤,等面包烤好出炉后,面包师傅用刀熟练地削去每个面包的褐色硬皮。

甜园西果面包店几经转手,目前接手经营的已经是第三位老板了,现在的这位老板在黄先生退休后接管了生意。如今大型工厂生产的袋装切片面包占据大部分市场,但甜园西果面包店仍然屹立不倒,证明了人们对传统的烤咖椰面包依然情有独钟。

镜片后的历史:林家骐眼镜及隐形眼镜中心

Lim Kay Khee Optical and Contact Lens Centre

林家骐眼镜及隐形眼镜中心是新加坡最古老的眼镜店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这家店的创办人林家骐(1913-1988)九岁就从中国来到新加坡,在一家上海人开的眼镜店里当学徒,在那里学到了一手纯熟制作眼镜的手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林家骐的雇主惨遭杀害,他幸运的躲过一劫,并携带一套光学及配镜器材和技术手册,逃到大人路的一所房子避难。这些仪器加上他的手艺,后来成为了林家骐和他朋友的救命符。有一个日本士兵命令林家骐的朋友去帮他配制一副眼镜,他的朋友担心如果办不到,会有生命之危,于是向林家骐求助,结果林家骐配制了一套令日本士兵满意的眼镜,使到两人幸免于难。

1946年,二战结束后,林家骐成立了大中国贸易公司,进口和批发眼镜框以及其他光学产品。公司最初设在马里士他路383号,1960年公司把业务搬迁到现在的这家店屋。到了1970年代,公司做起了隐形眼镜的生意,这家店也改为现在的名字。

如今,林家骐的孩子都是国际认证的专业验光师,他们继续在这里和半岛广场经营家族的两家眼镜店。眼镜的款式可能会随着时代而改变,但林家延续70多年的祖业,保留了店内的原装马赛克地砖和使用多年的视力测试表和光学工具,让顾客得以一窥过去眼镜店的风貌。

GameOn Nila Jejak Warisan Edition

GameOn Nila Jejak Warisan Edition

Click here to download the app.


GameOn Nila Jejak Warisan III

 
close button
hh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