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铺文化站” 计划
“老店铺文化站”计划是国家文物局通过其属下博物馆、文物机构以及社区展馆与个别邻里的老店铺合作的项目,目的是为了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关系,并让人们认识和欣赏生活中擦身而过的历史文物。
在这项计划下,国家文物局与选定邻里内至少拥有30年历史的老字号店铺紧密合作,携手创设“小型博物馆“,展示各家店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店铺内的“小型博物馆“将通过店铺的历史文件、照片和文物,讲述店铺的故事。
国家文物局除了提供资金、策展支持和协助编制展品外,还会与店家合作协办座谈会、导览和学习坊等活动,并为店家提供机会参与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主要活动,如新加坡文化遗产节,以及各区内文物机构举办的文化节。
竹脚精品肉店的传承 : SIS Premium Meats
60多年来,SIS Premium Meats一直在小印度为顾客提供优质肉类。其创办人是来自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的辛纳萨米(Sinnasamy Irudayasamy)。1949年,辛纳萨米来到新加坡后,先是在咖啡店打工,然后到一个羊肉摊工作。1953年,他在旧竹脚巴刹设立了自己的羊肉摊,取名“S I Samy”。
到了1982年,他与其他巴刹小贩一起迁入马路对面的建筑物,也就是现在的竹脚中心。羊肉摊的声誉不断提高,顾客也越来越多。由于主要的顾客群是印度教徒和回教徒,为了尊重他们的饮食要求,S I Samy不售卖牛肉和猪肉。
辛纳萨米于1983年进军批发市场,为其他巴刹小贩、餐馆和餐饮业者供应羊肉,并将摊位注册为“S I Samy贸易私人有限公司”。他也开始通过海运和空运,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巴西进口羊肉,确保食品来源多样化。
2018年,S I Samy改名为“SIS Premium Meats”,如今由辛纳萨米的女儿乔伊斯(Joyce Kingsly)接手经营。乔伊斯年幼时经常陪爸爸到羊肉摊工作,看他与顾客互动。她在1995年接手后扩大业务,开始售卖鸡肉和海鲜,及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路边摊变身服饰巨头 : Haniffa Textiles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以售卖各式精致纱丽闻名的Haniffa Textiles,起步时只是一个在甘贝尔巷的路边摊。其创办人哈尼发(O. K. Mohammed Haniffa)在1957年来到新加坡,做过各种散工。经营布料生意后,他在10年内从路边摊搬进店屋,再迁入同一条街的大楼。
起初,哈尼发售卖日本制造的边纶布(nylex)纱丽。这种布料轻盈,适合日常穿戴,因此深受欢迎。他还和日本几个主要的纱丽制造商建立伙伴关系,成为他们在新加坡和印度的独家经销商。然而,随着新加坡印度女性的品味、喜好和消费习惯改变,许多人更喜欢在佳节期间穿上丝绸纱丽。因此,哈尼发与印度的经销商建立联系,以满足消费者与日俱增的需求。
几十年来,Haniffa Textiles积极迎合顾客需求,不断扩大业务,实现多元化。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位于实龙岗路和南洛街的店面,也售卖男装、干货和厨房用品,以及为前往或返回南亚的顾客提供行李箱和礼品。
如今,Haniffa Textiles在马来西亚设有分行,也在印度设有办事处,并由哈尼发家族的第二代经营,包括哈尼发的儿子阿都沙曼(Abdul Samad Haniffa)和女儿拉吉娜(Razinah Begum Haniffa)。随着业务不断增长,只要提到优质纱丽,许多新加坡印度家庭都会联想到Haniffa Textiles。
百年素食老字号: Ananda Bhavan
Ananda Bhavan是新加坡印度素食餐馆的老字号之一,其创办人库兰泰维鲁(Kulanthaivelu Muthusamy Kaunder)在1920年代与兄弟们来到新加坡后,开了这家餐馆。
早期,库兰泰维鲁一家就住在餐馆楼上的二楼单位,一家人共同分担清理桌子、处理账簿等工作。餐馆自开业以来就一直提供素食,先把饭盛在香蕉叶上,再配以各式蔬菜。早期几十年,其饭菜对劳工来说,是经济实惠的一餐。
到了1950至1960年代,库兰泰维鲁的姻兄弟拉玛萨米(Ramasamy)在他去世后接管餐馆,之后交由库兰泰维鲁的遗孀卡丽玛(Kaliammal)打理。后来,餐馆由库兰泰维鲁的两个儿子——拉玛詹德拉(M. K. Ramachandra)和纳达拉詹(K. Nadarajan)接手。他们引进自动化设备,以提高厨房的生产力。此外,他们也让顾客自行到收银台点餐,成为最早在小印度推出自助点餐模式的餐馆之一。
2011年,库兰泰维鲁的孙子维仁(Viren Ettikan)成为餐馆的接班人。最近,他不仅开设了多家分店,也推出适合耆那教徒和纯素的菜肴,以及新颖的融合料理。餐馆积极采纳科技、开拓创新,同时秉承传统,坚持为顾客提供优质素食。
家喻户晓的百货超市: Jothi Store and Flower Shop
只要是与印度文化和传统有关的东西,你都能在这家一站式百货超市找得到。Jothi Store and Flower Shop在新加坡的印度族群中,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它起初只是一间小杂货店,由前作曲家兼图书馆管理员慕鲁盖亚(Murugaia Ramachandra)于1960年设立。他以女儿的名字命名杂货店,为居住在小印度的印度劳工提供杂货和日常用品。
由于杂货店靠近实龙岗路的印度庙,慕鲁盖亚注意到人们对祭祀用的花环有一定的需求。因此,他找来一名世交制作花环,并与兄弟齐心协力经营生意,努力满足顾客对鲜花、宗教用品和家庭必需品与日俱增的需求。
久而久之,杂货店因提供琳琅满目的印度宗教仪式用品而为人称道。慕鲁盖亚还会根据本地印度社群的宗教和文化节庆日子,准备相关的祈祷和装饰用品。此外,他也积极采购新产品,以扩大本地印度社群对所需日用品的选择。
1981年,杂货店迁至甘贝尔巷1号的现址,随后逐渐扩大,并于1992年扩展至五层楼高的百货超市。如今,慕鲁盖亚的儿子拉扎库玛(Rajakumar Chandra)负责打理生意,并亲自为顾客提供服务。
香料店继续飘香: Thandapani Co Pte Ltd
亚洲料理常用姜黄、豆蔻、莳萝籽和香芹籽等香料来提升食物风味。Thandapani Co香料店自1960年代起就一直售卖各式各样的香料,包括本地超市比较少见的香料,及那些用来烹煮印度料理的家常调料。
香料店的创办人桑慕甘(Sanmugam)于1946年来到新加坡后,在伯伯于小印度的店面打工。到了1960年代,他在小印度中心经营自己的香料生意,并以自己最喜爱的印度教神明命名香料店。起初,桑慕甘专卖香料,直到1970年代迁至甘贝尔巷和收购瓦利(Valli)面粉厂后,才开始替顾客研磨香料及推出自家配制的综合香料。直到今天,这些综合香料仍深受小印度餐馆和厨师的喜爱。
由于亚洲料理广泛使用香料,多年来许多华人餐馆和马来家庭也会光顾Thandapani Co。它也为印度教和佛教寺庙、锡克庙、回教堂及为弱势群体准备膳食的福利院供应香料。
如今,桑慕甘家族的第二代已接手经营香料店。他们保留了店面的传统样貌,并继续为小印度及其他社区的顾客提供优质香料。
代代相传的美味: Komala Vilas
Komala Vilas素食餐馆自1947年创办以来,就一直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食客光顾。餐馆创办人慕鲁基亚(Murugiah Rajoo)曾在Komala Vilas的前身Sri Karuna Vilas打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的老板决定返回印度,他便买下餐馆,并以老板娘的名字命名餐馆以表敬意。
作为家族生意,慕鲁基亚的家人共同分担各项工作,确保餐馆顺利运营。被人们昵称为“中尉”的弟弟辛纳卡努(Sinnakannu)负责日常运作,子孙们则从小到餐馆一边帮忙,一边学习做生意。随着业务逐渐扩大,餐馆也聘请更多员工,而且还是小印度首批雇用女员工担任收银员的餐馆之一。
到了1950年代,慕鲁基亚买下实龙岗路78号的毗邻两层楼单位,并于1970年代成为小印度首家在二楼提供空调用餐环境的餐馆。餐馆也提供更多南印度菜式,1970年代还首次推出炸印度面包(bhatura,一种旁遮普料理)。
餐馆自1990年代起就由慕鲁基亚的儿子拉朱(Rajoo Gunasekaran)接管,直到2015年交棒给慕鲁基亚的孙子拉扎库玛(Rajakumar Gunasekaran)。这个第三代掌舵人不仅在餐馆推出北印度素食料理,还在里峇峇利路413号创办一间名为“Fennel”的现代印度素食餐馆。
世代闪烁的珠宝: Ani Mani
在淡米尔文里,Ani Mani指的是“穿戴珠宝”。这家珠宝店自1948年开业以来,就一直为顾客提供传统印度饰品、金饰和珠宝。创办人拉纳韦鲁(Rathnavelu)和兄弟看准小印度的黄金买卖商机,创办了这家珠宝店。对顾客来说,Ani Mani是购买印度人结婚吊坠等传统珠宝的首选。
Ani Mani的顾客选购金饰,有的是为了投资,有的是要在宗教仪式上穿戴,有的则是买来当家传之宝。印度人喜欢在每年春季的佛陀满月节(Akshaya Tritiya)期间购买黄金,因为他们相信在这个吉祥的节日选购黄金,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荣华富贵。
Ani Mani一向以铸造印度新娘戴的结婚吊坠而闻名。根据南亚传统,结婚吊坠是根据各个家庭的地区和宗教规格定制。铸造结婚吊坠的意义重大,印度家庭通常会查阅年历,选在吉祥时日订购和领取吊坠。当顾客来领取吊坠时,Ani Mani也会在店内的祭坛进行祈福。
除了金饰,Ani Mani也售卖宝石。南亚人相信宝石会给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带来好运。Ani Mani的宝石匠会根据顾客的出生日期,为他们配对合适的宝石,因为根据吠陀占星术,宝石与九大行星有关,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能量。如今,珠宝店由拉纳韦鲁家族的第三代经营,继续为顾客量身定制别具意义的珠宝首饰。
香蕉叶上的美食: The Banana Leaf Apolo
The Banana Leaf Apolo创办于1974年。顾名思义,它是按照南印度人的传统,将食物放在香蕉叶上享用。餐馆创办人切拉潘(S. Chellappan)的父亲是商人兼慈善家比莱(P. Govindasamy Pillai)的厨师。他从父亲那里学会烹饪手艺后,想学以致用,便开始经营印度薄饼(thosai)摊,之后在加富路24号开了自己的餐馆。
餐馆自开业以来就以咖喱鱼头闻名。这道本地特色佳肴深受食客的喜爱。切拉潘以香料和黄梨混合而成的秘方烹煮咖喱鱼头,鲜香味浓,很快就成为餐馆的招牌菜,吸引海内外食客前来品尝。
1983年,餐馆迁至跑马埔路。随着知名度日益提高,它迅速从一家店面扩大到三家店面,还推出新菜单,增添北印度菜式。餐馆也在小印度中心设立一家分店,并于2020年在第六道、河滨坊及白沙乐怡度假村开设另外三家分店。
如今,餐馆由切拉潘的儿子桑卡拉纳丹(C. Sankaranathan)接手打理。他也和妻子拉吉斯瓦丽(S. Rajeswari)一起经营在2008年成立的百货商店Apollo Sellappas。虽然餐馆分店越来越多,但仍由切拉潘的家人亲自打理,拉吉斯瓦丽会检查餐馆马萨拉酱的质量,儿子尼玛尔(S. Nirmal Raj)则负责管理新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