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铺文化站” 计划
“老店铺文化站”计划是国家文物局与本地老店铺合作打造的项目,目的是为了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关系,并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欣赏寻常生活中的历史文物。
在这项计划下,国家文物局在选定的邻里内与经营了至少30年的老字号店铺密切合作,携手创设“迷你博物馆“,展示各家店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设于店铺内的“迷你博物馆“通过店铺的历史文件、照片和文物,讲述店铺的故事。
国家文物局除了提供资金、策展支持和协助制作陈列柜外,还与店家合作主办座谈会、导览和学习坊等活动,并为店家提供机会参与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主要活动。
· Street Corner Heritage Galleries: Katong-Joo Chiat
三代传承的传统小吃:郭源发如切薄饼
郭源发如切薄饼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薄饼和娘惹小金杯专卖店之一。创办人郭田园是来自中国安溪的移民,他于1938年在如切路95号开店做生意。薄饼是用薄薄的粉皮卷裹切碎的蔬菜和肉,娘惹小金杯则是在杯状的脆饼里放入同样的馅料。
每天天一亮,郭田园就开始忙碌起来,动手搓揉当天要用到的面团。在早期,他们会利用多余的面团来制作娘惹小金杯的脆饼,这主意是来自他的娘惹妻子陈阿坡。起初,上门光顾的顾客大多来自娘惹家庭,但经过大家的口耳相传后,很快就吸引了如切乃至全岛各地的民众前来光顾。
他们的16个子女都在店里帮忙,儿子学习制作薄饼皮,女儿则跟着妈妈学做甜美的薄饼馅料。到了1990年代,他们的长子郭进来意识到许多顾客都无法做到和店里一样的口味,于是开始售卖薄饼馅料和酱料,以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今,在第三代掌舵人郭金地的带领下,郭源发如切薄饼仍致力于传承珍贵的家族传统,同时也尝试推出新产品,例如班兰口味的薄饼皮。虽然现在专卖店的网上销售可与上门顾客量相媲美,但郭源发如切薄饼仍坚持延用已故创始人开创的传统手艺制作新鲜的薄饼。
从路边小吃摊到经典娘惹美食店:金珠肉粽
金珠肉粽是一家一站式的娘惹美食店,1945年李金珠在如切坊和艾弗烈路交叉口的一棵榕树下摆了个临时摊位,开启了她的创业历程。李金珠与当时大多数娘惹妇女不同,她从外婆卓秀娘那里学会了烹饪技巧,就开始摆摊养家糊口。她凭着一手好厨艺,加上为人善良,很快就赢得了如切居民的爱戴,也吸引了来自全岛各地的顾客。
李金珠的招牌娘惹粽馅料饱满香腴,顾客的好评如潮,于是她决定精益求精,专注于完善这道标志性美食的口味。1970年代,她搬到如切坊60号的店铺继续售卖手工粽子。直到今天,金珠肉粽仍在那儿营业。
1997年,李金珠的媳妇林木结推出迷你粽子。李金珠最初并不看好,但这款粽子推出后大受欢迎。赢得家婆的信任后,林木结与丈夫黄信民接手了店里的生意。她接着推出了别出心裁的鸡肉和全素粽子等新产品,让金珠肉粽得以安然渡过猪流感和禽流感危机。随着生意蒸蒸日上,2003年林木结在东海岸路开设了新店。
如今,生意由李金珠的孙子接手经营,他们扩大了业务,增设娘惹服装定制服务,并在店内设立小型展览馆,展示娘惹美食和文化。同时,他们也秉承了祖母留下的社区精神和对品质的承诺。
吃完最后一根面仍意犹未尽:如切飞飞云吞面
飞飞云吞面以弹牙的手工鸡蛋面条远近驰名,配上鲜肉云吞、自烤的叉烧和特制辣椒酱,让顾客齿颊留香。它的故事要从70多年前创办人陈亚炎推着小车在街上卖面说起。
1922年,17岁的陈亚炎从中国广州来到新加坡。起初,他在惹兰勿刹一家制面厂打工,磨练制作面条的技巧,后来他转到如切一带售卖面条给小贩。二战后,他转行当小贩,每天和儿子在如切一带穿街走巷卖面。他的外孙林仁发骑着脚踏车在前头叫卖和收单。
1970年代,陈亚炎租下如切坊72号的咖啡店,并以两名孙子胖嘟嘟的模样,亲切地为咖啡店取名“飞飞”(与粤语“肥肥”同音)。2000年陈亚炎去世,从20岁就开始在店里工作的林仁发接手生意,成为飞飞云吞面的第三代掌舵人。林仁发接管生意后决定改为24小时营业,为如切一带的夜猫子提供服务。
多年来,林仁发不断推陈出新,售卖鸡排面和酿豆腐等新菜式,并在2023年把店面搬到如切坊45号,为顾客提供更舒适的用餐环境。但不变的是他仍秉持创办人的经营理念,坚持提供高品质的面条,以确保售出的每一碗面都能传承陈氏的厨艺。
扬传统娘惹美食:源和春菜馆
源和春菜馆由叶之桂于1953年创立,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娘惹餐馆之一。它拿手的招牌福建娘惹菜肴,如黑果焖鸡、鱼鳔汤等,深受几代人的喜爱。
叶之桂在1918年从海南岛来到新加坡。他虽然不是娘惹后裔,但他曾经在不同的娘惹家庭(其中一家是富裕地主周如切)当过管家,磨练出一手好厨艺。后来,他在如切路185号开了一家咖啡店。他出色的厨艺在当地娘惹社群中口耳相传,许多娘惹家庭都邀请他和他的儿子高春到家里承办长桌宴(长桌宴是娘惹家庭的传统宴会形式,在节庆日子准备丰盛佳肴宴请宾客)。
随着生意蒸蒸日上,1953年叶之桂在如切路214号开设了一家可容纳更多人的餐馆,开始提供婚宴、丧礼餐食等服务。他以三个儿子的名字——高源、高和与高春,为餐馆取名“源和春”。叶之桂去世后,对美食充满热忱的叶高春接管了父亲的生意。这家享誉盛名的老字号餐馆,吸引了许多知名人士前来光顾,包括已故总理李光耀先生。
如今,源和春菜馆由叶高春的女儿叶俊凤打理。餐馆在2009年搬到如切坊38/40号,之后在2022年又迁至如切路200号。俊凤推出了自创的班兰糯米糕等新菜式,在她的带领下,餐馆继续提供正宗的娘惹菜肴,并致力于保留顾客熟悉和喜爱的传统口味。
喝到最后一口汤还是热乎乎的:新兴瓦煲肉骨茶
这个家族企业成立于1981年,它的创业故事可从两个“新兴肉骨茶”摊位说起。创办人郑翠花和郑秀花两姐妹原本从事裁缝工作,她们都热爱烹饪,怀抱着同样的梦想,希望以厨艺谋生。于是,她们分别在勿洛两家咖啡店开摊售卖肉骨茶。
1983年,姐妹俩瞅准了一个机会,与大姐赛花和大姐夫苏亚庆,以及秀花的丈夫林书幌合伙在如切路439号开设餐馆。为了与众不同,他们采用瓦煲来盛放肉骨茶,瓦煲可以更好地保持汤的热度,让顾客喝到最后一口汤时都是热乎乎的。这道瓦煲肉骨茶最终成了店里的招牌菜。
1999年,立百病毒疫情的暴发带来另一个挑战。人们对猪肉避而远之,迫使新兴瓦煲肉骨茶不得不停业两个月。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而是选择把菜色多样化,推出了糖醋鱼和泰式鸡等新菜肴,以迎合不同口味的顾客。如今,除了肉骨茶,他们仍继续为顾客提供多道热腾腾的煮炒佳肴。
新兴瓦煲肉骨茶目前已由第二代接棒,继续是如切一带的知名美食。多年来,餐馆提供的美食始终保持着一贯的高水准,迎来许多家庭到此设宴欢庆人生的重要时刻,顾客也一再回头品尝鲜嫩可口的排骨和香郁的靓汤。
传统小吃的创新演绎:利满
利满由李美美于1991年创立,它以种类繁多、美味可口的包点而闻名,尤其在佳节期间更是供不应求。李美美热爱美食,于是在百汇广场底层开了一个摊位售卖传统小吃。
当时的咖啡馆名称流行以“D”开头(如“Delifrance”),李美美受到启发,也为自己的摊位取了个时髦的名称“D'Bun”(利满)。开业时,她主要售卖迷你包点,包括招牌叉烧包和大包。这些包点深受欢迎,同年年底,她决定在如切路358号开设一家正式的包点店。在创立初期,利满主要是依靠专业包点师傅制作包点,但李美美秉持敬业精神不断调整配方,并推出了刻工精细的莲花寿桃包等新产品。
1999年暴发的立百病毒疫情,引起公众的担忧,导致猪肉包销量下滑,利满的生意因而受到重挫。于是,李美美将利满的产品多样化,推出各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节庆美食,如鲤鱼造型的榴梿糕和十二生肖包等。过后,她再接再厉,陆续推出应节月饼和每日新鲜出炉的粽子。
如今,利满每年都会推出新颖口味的传统美食,如开心果和芝士月饼。李美美与女儿杨蕙郡齐心致力创新求变,为手工美食注入现代风味,为本地传统美食增添新意。